人工耳蝸植入手術,自幼生活從此不一樣

失聰有三種不同程度︰輕度、中度及嚴重失聰。輕至中度失聰患者能聽到有限的聲音,嚴重失聰者則走進了一個寂靜的世界。失聰分先天性及後天性,而大部份嚴重失聰患者都是先天性的。先天性失聰原因可以是遺傳、基因突變、內耳先天性畸形等等。後天性失聰原因包括腦膜炎、突發性失聰、耳骨硬化、鼻咽癌、聽覺系統退化等等。嚴重失聰者而言,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是較佳的治療選擇,經醫生評估後,由嬰兒開始到長者均可接受手術,若能把握接受手術的時間,生活亦從此改變。

失聰者生活影響大

先天性失聰者由出生開始就未能接觸聲音,他們因為沒有聽力而阻礙學習言語的能力及發展,漸漸因此變成聾啞人士,無法入讀主流學校,更難以與人溝通。因後天患者曾有正常聽覺及有語言能力,初期他們的言語能力沒有太大問題,但其後會因聽覺不全,影響到發音及咬字方面日漸變差,日常溝通亦感困難。

治療方法及選擇

聽障患者並不需因失去聽覺而感到徬徨,現時聽障人士可配帶助聽器或接受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幫助回復部分聽力。兩種方法的原理不同,在選擇治療方法前,患者需接受不同的測試,醫生會根據測試結果而決定那一種方法較為理想。助聽器就如一部「微型擴音機」,直接把聲音放大,情況嚴重患者未必適用。由於助聽器在處理聲音時存有雜音及高音範圍表現稍為遜色,所以患者配帶後亦未能準確地接收所有訊息,在言語方面因此會受到影響而阻礙溝通。

人工耳蝸是一種植入式聽覺輔助設備,由「外置處理器」和「內植體」兩部份所組成,前者具有聲音接收器,當接收聲音後便經過言語處理器轉換成電子訊號,並透過傳輸器傳到「內植體」。「內植體」經微創手術植入耳內,將言語處理器轉換成的電子訊號解碼再刺激耳蝸內的神經線,從而令到聽障人士接收聲音訊息。人工耳蝸對聲音頻率方面較為平均,無論低、中、高音都能傳送給接收者。接受人工耳蝸的患者能聽到大部分的聲音,語言方面亦不會因聽力不全而衰退及有較全面的發展。人工耳蝸是一種植入式聽覺輔助設備,由「外置處理器」和「內植體」兩部份所組成,前者具有聲音接收器,當接收聲音後便經過言語處理器轉換成電子訊號,並透過傳輸器傳到「內植體」。「內植體」經微創手術植入耳內,將言語處理器轉換成的電子訊號解碼再刺激耳蝸內的神經線,從而令到聽障人士接收聲音訊息。人工耳蝸對聲音頻率方面較為平均,無論低、中、高音都能傳送給接收者。接受人工耳蝸的患者能聽到大部分的聲音,語言方面亦不會因聽力不全而衰退及有較全面的發展。

人工耳蝸手術有限制? 1歲嬰兒可接受手術?

由於人工耳蝸是透過刺激耳蝸內的神經線而傳送聲音,在進行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前,醫生必須進行各項檢查,若發現患者沒有聽覺神經線或耳蝸、或聽覺神經線受損等均不能進行手術。如患者沒有以上問題,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基本是適合不同年齡人士,先天性失聰嬰兒約7-8個月開始便可接受手術,但實則能夠接受手術的歲數都視乎醫生檢查後再作決定。

手術時間是關鍵 把握語言學習黃金期

對於先天失聰者而言,5歲前是兒童學習語言溝通的黃金時期,亦是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效果較為理想的時期,小孩不會因聽覺問題而阻礙發音及咬字。一般情況下,大部分患者手術後,積極配合聽覺及語言訓練都能入讀主流學校。

後天失聰者則愈早接受手術效果愈理想,失去聽力後聽覺系統會隨著時間逐漸退化,若退化後才接受手術便未能回復應有的聽覺水平。此外,由於人工耳蝸需大腦分析聲音,若患者腦功能嚴重退化者有機會未能全面分析經人工耳蝸處理後的聲音而影響效果。

手術後培訓學習也重要

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最佳效果是患者能回復30-40分貝水平,與普通人士能聽到的10-20分貝相近。手術後患者必須配合專業的聽覺及語言培訓才達至最佳效果。言語治療師會因應患者的程度制定一系列的培訓計劃,這些訓練是讓患者適應儀器所產生的聲音。除了積極參與訓練外,家人的支持及鼓勵亦同樣重要。

大部分接受手術後的兒童能融入主流學校,至於後天失聰的患者亦可回復正常社交生活,他們的生活從此不再是寂靜一片。對他們人生而言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是一個希望,更是一個轉捩點。

本文章所載內容只作參考用途,並非提供任何專業診斷和治療的意見。